(注意:以下文字是在14日晚上经过一些事情后想出来的,思绪不定,离题较远,且部分句子可能有人身攻击,请谨慎观看。)
当同学变成了聚会的工具时,就只是同学而已了。
从某一年开始,我就拒绝参加一切的同学聚会,高中同学、初中同学、小学同学,只要以聚会为名义的,一律拒绝参加。倒不是觉得聚会只是吃吃饭、唱唱歌什么的没意思,而是我越来越不喜欢那种刻意凑在一块的感情。什么叫刻意凑在一块呢?在我看来,就是需要时才会想起。
每次想着放假能干什么,无非就是和以前的同学在一起吃个饭,出去玩,或者看个电影啥的。那为什么没放假的时候不能凑在一块呢?哦,因为不在一块。那为什么不能跑过去或者他跑过来凑一块呢?哦,因为工作忙,没时间,要花钱。实际上,我认为任何“没时间”为理由的都是托词。我就不相信能忙到比国务院总理还事情多的地步。大三下学期可以说是我活到现在最忙碌的时刻,可是我仍然还是有一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,把任务压缩起来,每天除了吃饭睡觉,三五个小时的闲暇时间还是有的。最终得出结论:金钱>感情,并且工作>感情。另一种原因,就是“不愿意”而已。
今年寒假坐火车回来时,在车上听广播,说同学聚会看看多年不见的老同学是一件很令人憧憬的事情。我当时就在纳闷,这有什么憧憬的呢?一些同学从毕业开始,就一直交往不断,打电话、写信、经常凑在一块出去旅游、放假隔三差五地就出去吃饭看电影散步,那又有多久没见呢?哦,是指那些不怎么联系的同学,那就更加不“憧憬”了,如果感情很好,为什么又不联系了呢?
说到底,又回到了最先说的“凑在一块”。人在不同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需求,当为了满足一定的需求而去结识不同的人时,就变成“刻意”了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十分讨厌同学在找不到其他人时叫我一块吃饭或者逛街,也强烈鄙视那些为了摆脱寂寞而走到一块最后又不了了之的情侣。所以理所当然,这种只在假期产生的,为了跟上大家都在聚会的“潮流”(或者说摆脱每天宅在家里的窘境)的同学聚会也在我厌恶的范围之内。
前两天有个亲戚给我家打电话,说他的女儿应聘上了农业银行,下个学期可以实习,就在我家不远的地方(那个亲戚是湘潭的),他们打了好几个电话,表面上看是告诉我们这个“好”消息,但是我一想不对啊,不就一个实习么,至于老打电话报喜么。爷爷说,还不是想要她女儿实习时在我们这“借宿”?XX平时那么“高傲”,现在还得放下架子了。
按照爷爷的性格,有可能会比较顺从自己的亲戚(上个暑假有个亲戚来“借居”搞得爷爷有点火大了),不过按照我的性格,这种一般情况没什么来往的,到这种时候需要我才想起我来的人,一概不鸟。
我无法确认我这种性格和那些对谁(或大部分,至少是认识的人)都比较友善的人比起来孰是孰非。但是至少,我可以确认后者不会令我得到真正的快乐。实际上,从我的表面看来,你无法想象我是一个内心如此“冷酷”的人,我的性格根本就是无论和学习好的还是学习不好的,好孩子或者是喜欢打架的,都玩得很好,简直是一个“八面玲珑”的人嘛。我上面所说的,也只是我内心的想法而已。
自从玩上了“太鼓达人DX版”,我就很喜欢听《怪物猎人组曲》。前半段那种使人置身于身陷险境、惊心动魄的旋律让我很是喜欢。但是,我还是最喜欢后半段的音乐使我感受到的人与人在安详、平和的环境带来的那种奇妙的感觉。我一直认为人的真实情感不能在“特殊时期”来检验,反倒是平淡无奇的生活更能反应人的本性,这也是我至今无法说明缘由的一个想法。总之,如果要我对一份感情评分,“和平时期”的权重要占到70%,而“特殊时期”只能占到30%而已。
我对人的好感度评定确实是一个很难琢磨的东西。有可能一些人“认真”做的那些事会让我的好感度有1~10点的提升,但是另外一些很不显眼的小事会让我的好感度巨幅度上升(1000~10000点以上)。不过,有可能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会使好感度巨幅度下降,一般会扣掉50%~90%的好感度,之后要提升好感度就很困难。
我现在能做的,也只能是一边继续走自己的路,一边注意沿途经过的人和风景,并且对人对事的判定越来越严格而已。最终通过检验的,就根本不会是互相利用的“工具”,也就是我以前提到过的“能改变我”的人。
最后,有一首歌的歌词我很喜欢,在这里贴上去,作为本文的结尾,也作为中心思想。
“也许有很多人,几百人或几千人,让我的生命为他们不停旋转。
“或者因为他们都不是你,所以我还没发现我失去了什么。
“或者那一天,因为我的错误决定,以至于我们无法再回到那一天。
“你和我有相同的感觉吗,在没有你的那一天,生命没有任何意义。
“那些我们在一起的日子里。除了那些日子之外,我们都不会快乐。”